大一的時候,剛來到大學,覺得很新鮮的,適應一下,學學手繪,畫畫色彩,一年過去了;
大二的時候,學學軟件,趕趕作業,試試比賽,大二又過去了;
于是大三來了,似乎我才剛剛接觸工業設計,還沒入門可實習就來了,帶著學習的心態僥幸找到一份免費的實習,結束后發現還是站在產品設計公司的門外;
不小心就大四了,我們惆悵著時間過得真快,拍拍畢業照告別了母校,轉正后拿到了我們專業兩千多的平均工資。
于是說“這專業垃圾”。
大學時間其實很短,越到后面覺得時間過得越快,一個學期似乎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而大部分人跟我一樣都處于夢游的狀態,最后似乎學到了不少東西,但又好像什么都沒有學到,真正接觸到工作了,才恍然大悟原來學校教的一點都不夠用,我們專業前期的特點是課少輕松,但其實上是虛假的表面,因為設計真正的上課時間都是在課后,憑什么其他專業死去活來死磕高數而我們不用,付出多少就回收多少,何必抱怨拿到的薪水比別人少。
大學的每個學期都是一個差距的分水嶺,我們會看到大部分人都跟著專業的培養計劃走,而神奇的是身邊的同學卻在各個方向慢慢變強,自己又仿佛迷迷茫茫地踏在了原地。
大一回來,有同學已經學會了軟件,他在嘗試各種建模,而我還在畫線條;
大二回來,有同學在各種工業設計大賽中縷縷獲獎,項目已經實際商用,而我才在下載軟件;
大三回來,有同學市場上已經有了好幾個產品了,而我還在問我們專業學什么;
大四回不來了,人家月薪過萬而我們不到兩千。
或許是我們永遠走得比別人慢一步,因為過于安逸根本就沒想過自己要學的是什么,以為上了同個專業畢業了大家就都一樣。
而最后恍然大悟,其實我們就比別人少了一份主動,走慢了一點,少學了許多;多玩了幾局游戲,多看了幾部劇。
僅此而已吧。
以上,上海工業設計,浪尖設計公司采訪的一個老油條的惆悵,可能有些主觀,但也十分現實。可能真的在我們還沒進入設計這道門的時候我們就要畢業了。到底學了多少才能夠勝任工作,我也不知道。
上了大學,我們其實很需要快點知道自己想學什么,想往哪個方向發展,確定了方向之后不是等著學校帶領著我們走,被動的東西往往是沒有什么成果的。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往哪里去是我們一直要問自己的問題。當自己迷茫的時候可以停下來思考,但千萬不要停下前進的腳步。學工業設計的人這么多,失業轉行的又不缺我們一個。不甘心成為大部分人,那就要趕緊主動去獲取。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了,繼續查資料、看教程,專業知識的廣度和厚度達到了自然就會變得跟別人不太一樣,不要以為上了同樣的專業同樣的課,大家學的就都一個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