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級創新體系——整體解決方案
到產業級創新階段,浪尖就已經不僅僅是設計服務公司,而更像是企業的一個外部“智腦”。
浪尖與中車合作
以浪尖與中車的合作為例?!拔覀儼衍壍澜煌ㄔO備類進行重新規劃,使之形成具有中車軌道交通設備類的視覺統一形象。”姜臻煒介紹道?!霸谠O計上我們考慮到了安全性、應用性、易用性、易維修等一系列相關問題?!背酥猓思膺€承接了中車軌道交通設備的PI指南手冊,并提供相關培訓,2018年還做了唐山中車整體白皮書。通過深度的參與,浪尖把一些原來不關聯、各自獨立的部件、功能、鏈條打通了,成體系的展現出來。
北科光大巧克力3D打印項目
另一個案例,北科光大的巧克力3D打印項目。浪尖先從研發端切入,拓寬至全業務。從幫助研發巧克力3D打印技術開始,再到產品設計、品牌整體視覺設計、體驗官最后到旗艦店設計,伴隨品牌業務發展,浪尖從廣度上延伸了系統化服務范圍。
要提供真正有效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就需要深扎“技術”。對浪尖來說,最重要的任務是利用設計力建立起技術與人之間的橋梁,用設計去翻譯一些智能化產品,讓消費者能夠快速理解并且接受。
對企業來說,如果要做到有效創新,就必須要進行基礎研究,其深度決定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力。所以浪尖也搭建起許多新技術、新材料的產業鏈,以匹配不同企業需求,這是在產品級創新階段,他們愿意“多邁一步”,這樣一步一步積累而來的。
浪尖CMFT實驗室
浪尖創建了CMFT實驗室,在傳統的CMF(color, material, finishing)的基礎上加了T(Tech),構成了浪尖心目中完整的工業設計基礎研究。浪尖在深圳、重慶、武漢、上海建成4個CMFT實驗室,并且與高校合作建立實驗室,并植入相關課程。
京東方第6代柔性屏
隨著基礎研究的深入發展,也讓他們能夠接觸到最新的技術,像是京東方第6代柔性屏的樣機,傳統柔性屏是折疊的,而這款柔性屏是可以卷起來的。浪尖可以在早期就觸達新技術,這改變了他們設計的思考維度,讓他們的設計更容易切入到生產制造,提高設計的創新性和可實現性。
廚余垃圾粉碎項目
同樣,他們也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發上。像是廚余垃圾粉碎機項目,客戶需要突破性的把粉碎、干濕分離、油水分離,這三個功能集中在一個機器里,并且要符合中國廚房的空間布局。當時市場上并沒有類似產品,浪尖將設計師、工程師、電控專家等組成一個團隊,整個實驗時間超過2000個小時,最后這款產品獲得了包括PCT在內的91個專利。
浪尖平臺設計優勢資源
通過研發、實驗和設計,浪尖為客戶提供價值最大化的解決方案。這就體現了平臺資源優勢,但浪尖平臺所有的資源都是圍繞“用戶體驗”來搭建和鏈接。
為此,浪尖成立了重慶的用戶研究院,聘請了人因工程學、計算機、軟件、社會學、心理學等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他們運用腦電、生理參數識別與分析、表情識別、眼動、手指軌跡等技術,真實的記錄人體反應 。其中還有一個視覺實驗室,通過人的視覺刺激和本能反應進行數據分析。
用戶研究成果
根據這些實驗方法和數據,就能更好了解和判斷用戶對于產品的真實體驗情況,包括需求體驗、設計體驗、服務體驗和上市體驗,從而進行更系統化的改進方案。通過用戶研究院的實驗,他們總結的精細化設計流程有22,000個,多用戶汽車用戶體驗。這個團隊的負責人曾參與特斯拉的項目,包括特斯拉內部的人機交互和用戶體驗,用這個系統去評估汽車部件最合適傾斜角度和操作角度。
人因智能科技研究院
因此,浪尖的業務模塊也隨著用戶研究院的成果而擴展。他們參與了中國最新的步兵裝甲車內部空間的人機交互和用戶體驗測試、商業飛機的座椅和機艙的體驗設計、大型船舶和水下設施用戶體驗標準化方法論設計,涉及軍工、航天和航海行業,設計內容演變成底層的人機算法:按鍵放哪里是最安全、效率最高,如何設計飛機艙安全系數才能達到最高,作業中如何降低疲勞系數,如何快速定位到下一個工位等等,這些都需要基于算法和自動化的技術。
經過多年的部署,浪尖建立了10個自有實驗室,20+合作研究所,覆蓋了設計創新全流程的研發。
深業上城項目
有了基礎技術的深度研究部署,從廣度上,浪尖就可以橫向輸出整體智能家居、智能辦公、智能城市綜合體。2015年浪尖與深業集團合作,將深業上城的所有物流、金流、人流、車流都可以進行智能化數據統計,并且它也是全球唯一的三層以下室內導航全覆蓋,并且不需要單獨下載App用微信可以直接導航,這次合作的匹配資源龐大,供應商多達270+。
這次合作項目由浪尖統籌,并且智慧上城專門成立了獨立子公司,去做全國體系內的智慧城市化的項目。通過這個項目,上城集團從傳統的房地產業務,延伸出了一塊獨立的智慧化業務,大大提高了用戶體驗度、商場流通度并且對之后的購物中心提升,如服務優化、品牌入駐、購物場景設計等提供了數據依據。
通過這些部署和項目,浪尖梳理了系統化流程:大量的數據會形成新的產品,大量的產品會形成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場景會組成新的社群,互動社群就會形成新的城市組合。轉化到產品跟數據關聯的周邊的產業鏈條,又回到浪尖搭建的核心運作體系。
浪尖創新產品資源整合生態鏈
而整個流程、鏈條,都需要設計作為樞紐。發揮設計的資源整合能力,是浪尖能夠平臺化發展、成為資源體橋梁的核心。設計的內涵在浪尖得到延伸和拓展。為此,浪尖內部專門設立了“創新架構師”職位。因為很難用傳統設計師去定義他們。他們更像是一群特別小分隊,是一群深諳系統架構、行業要素、商業模式和設計思維的系統搭建者。
但是,在沒有系統學習過設計的人面前,他們所說的一切都像是天方夜譚。為了能讓客戶、企業負責人真正理解設計創新的涵義和價值,他們還設計了一套卡片工具——創新架構。經過300多名學生和300多家企業的測試,這套工具可以快速、有效的將分散的信息、知識、資源進行連接和整合。
創新架構卡片工具
這套工具雖然使用了《設計沖刺》所介紹的快速解決難題的方法論,用一種積極的、以結果為導向的方法流程,快速完成組建團隊、提出解決方案、測試、總結、實施。但在此基礎上,融入了浪尖多年的經驗,將復雜的全產業鏈設計創新過程解構、分類、重組、梳理為簡單易懂的8種必要元素、10個步驟的思維邏輯地圖,同時還有157張功能卡,這些功能卡也會隨著技術、場景、不同項目持續增加。
邏輯地圖
它從 “WHO,WHY ,HOW,WHAT,VALUE” 最基礎的五個角度出發,用最簡單易懂的8個元素卡,讓多個部門、不同專業的人坐到一起,快速的達成共識。再用功能卡片進行細化,探討實施方案。短時間內讓思考更加全面、效率更高、還解決了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等問題,最重要的是浪尖利用這套工具,讓更多人理解并親身體驗了設計創新的價值,與客戶的交流和后面的實施過程變得更加順暢。
“這是一套極好內部項目溝通的媒介,使用這套卡片工具,30分鐘就能完成一次項目可行性梳理和基本的概念產生。”姜臻煒表示,“有了這套工具,我們就開始涉及社會層面的問題,進行一些高效的設計培訓?!?/span>
社會級創新體系——打造大設計的全球化平臺
浪尖在20年設計實踐經驗和扎實研究能力基礎上,于2016年成立了浪尖學院,4年多中每年人員培訓10000多人次,接待院校50余所,全球的對外交流100余次。
浪尖學院
秉承“務實”的態度,浪尖的教育培訓著力于實踐,希望能帶領更多學生、企業真正的投身于發揮設計創新價值、實現真實項目、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在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尖兵團教學項目中,他們鏈接12所高校不同專業和學科的學生,圍繞20多家企業的真實需求,用3個月時間孵化出創新概念超過1500個,其中實際成型方案超過60個。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尖兵團教學項目
在工作坊中,浪尖也鏈接企業與外部成員組成跨專業小組,其中包含決策層、銷售、市場、研發、設計等跨多個部門的核心人員,引導他們在48小時內創造出40個概念,最終完成3個落地項目。
除此之外,浪尖還進行了設計方面的深度基礎研究,例如參數化設計。浪尖基于可批量化生產的角度,研究參數化設計與工業之間模型的關系,深入探索表面處理相關的肌理、紋理等表面處理與模型的關系,聲波與模型的關系。收集這些相關數據,運用函數算法生成一些有機形態。通過理性的數據參數,來描述感性的設計。所以,浪尖內部有句話說:“不懂算法的工程師,不是好的設計師”。浪尖進行參數化設計的研究,目的就是讓設計創新更好的表達出來,這也為未來提供更個性化、更體貼的設計奠定了基礎。
參數化設計
持續20年的實踐,令浪尖見證了設計的力量,不僅能幫助企業和行業應對未來市場、應對商業上出現的不確定性和挑戰,從全球、國家以及產業的宏觀角度來說,設計也可以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可靠的配套服務,利用設計創新改變國內習慣追隨、缺乏創新的現狀。
因此,浪尖創建了D+M平臺,不只限于設計與制造,而是通過設計的鏈接能力、平衡能力和包容能力,鏈接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推進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目前D+M平臺搭建了三個板塊:
1. D+M 智造體驗館。2018年開始搭建,在深圳和武漢成立了2個智造體驗館,鏈接了近兩百個企業,向大眾展示了上百種設計創新產品。成為浪尖對外鏈接資源、對內收集信息,相互交流的平臺。
2. D+M 浪尖智造工廠。2015年,在重慶落地第一家智造工廠,主要面對B端企業,旨在利用設計創新幫助當地企業升級轉型的同時,實現以商招商。迄今已累計為重慶產值近百億元投資。
3. D+M 工業設計小鎮。2018年在武漢建造了D+M工業設計小鎮,是面對大眾和企業的結合體,形成設計創新為核心的工業服務業生態區。
近年,雖然我國已經搭建了良好的工業設計的發展環境,擁有政府扶持力度強、工業設計規模體量大的優勢,但到工業設計的應用層、工業設計的市場組織結構依然偏于薄弱,尤其很多制造業企業雖然已經意識到設計的價值,但是由于管理和組織模式的僵化、工業設計應用成本過高,導致轉型困難。
而浪尖學院和D+M平臺的初衷,就是填補市場結構的斷層,致力于搭建設計產業架構,完善工業設計產業基礎設施,以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需求。一方面擔任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設計價值傳遞者,另一方面擔任工業設計與投融資、制造業、高新技術、教育科研等資源的鏈接者,形成工業設計產業生態。他們也希望通過浪尖學院培養出更符合現在產業界要求的設計人才,期望通過社會級創新體系的構建,推動工業設計產業化發展,提高工業設計產業能效。
由此,浪尖形成了為企業用戶服務的產品級創新、為行業用戶服務的產業級創新、為城市和區域社會發展的社會級創新三大體系和完整架構。用“共創、共贏、共生” 理念打造貫穿和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開放、鏈接、賦能、共享的創新生態。
迎風抗疫的浪尖
在我國新冠疫情初期,浪尖的武漢D+M小鎮處于情勢最為嚴峻的城市,他們迅速捐款、捐物資并且承擔起物資存放、轉運和接送醫護人員的服務。與此同時,浪尖還設計研發了例如物流配送無人車等“防控、處置和治療”相關產品以及創新解決方案。
浪尖設計的防疫產品
口罩消毒盒,封閉性消毒,開蓋自動斷滅燈,不怕使用時被紫外線照射到。把 N95 口罩放進紫外線消毒柜(紫外線波長為 253.7nm),殺菌時間 3 分鐘 ~5 分鐘。紫外線可破壞微生物機體細胞中的 DNA 或 RNA,造成生長性細胞死亡或再生性細胞死亡,從而達到完全滅菌效果。
除此之外,浪尖ABCD部門(浪尖品牌咨詢與設計)第一時間面向行業內資深專家、優秀從業者、設計學術領域從業者等展開調研,于2月13日發布了一份《新冠病毒疫情下的中國工業設計產業洞察》設計趨勢報告,針對疫情帶來的熱門話題、優秀解決方案以及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探討疫情之下中國工業設計行業的機遇、挑戰與發展趨勢,以及應對變化工業設計企業發展策略與機會點。
疫情爆發以來,國家、社區和個人消費者對大健康相關的產品和服務需求量暴增,從個人、社會的系統防控、安全隔離防護、治療康復等全流程的需求不僅呈現數量上的暴增,而且對產品和服務的精準度、質量和體驗感的要求上也有了質的飛躍,這督促著工業設計行業、制造業、企業進行新一輪的改變、創新以及融合。
在浪尖21周年慶的線上直播平臺上,姜臻煒先生講解了浪尖對大健康領域的思考與洞察,站在全產業鏈的角度上,提出了疫情影響之下的5大關鍵趨勢以及16條創新建議。
姜臻煒先生表示,近十年,由于我國消費升級、政策紅利、相關技術突破以及人口老齡化、環境變遷等因素,驅動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每年增長率超過10%,到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加速了全民健康意識覺醒與產業的升級,大健康產業產值規模已經突破八萬億,健康管理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再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以及5G物聯網等技術結合,為智慧醫療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
面對未來,浪尖提出了設計界應當高度關注的五大關鍵趨勢:
趨勢之一:大健康產業前置化發展。以前我們更為注重的是“治療”,而疫情之后,消費者將更加注重從預防、治療、康復、休養,全周期的健康管理。隨著對事前預防和事后監測的重視,出現了更前置、降維和更細分的特點,這代表更多領域可以入駐大健康產業,帶動多個行業協同發展。例如,飲食健康、社區層級的康養與醫療系統,母嬰健康管理等。
趨勢之二:互聯網到物聯網,重構大健康終端場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醫療健康將成為新的增長點,連接醫生、醫療機構、醫藥企業和用戶等不同利益相關者,衍生出醫聯平臺、醫藥電商平臺和醫療新媒體等多種商業模式,我們已經可以在網上購藥、線上問診、線上查看化驗報告、機器人診斷,甚至在網上查詢多種保健建議。因此,居家健康管理場景、移動診斷、治療和康復場景以及心理健康管理,這三個方向將成為創新點。
趨勢之三:人工智能+醫療,產生變革診療方式。像是BDDWATCH報道過的《聯影,聯影,高技術X高設計——雙輪驅動醫療設備行業大變革》,將醫療產品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連接,從而提高精準度、服務質量和效率。因此,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新的公共醫療資源調配系統、就醫服務系統、成本較低的可穿戴醫療設備以及增強信任度的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都將成為未來創新的新角度。
趨勢之四:醫療設備趨向精準化、專業化、細分化。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更加注重不同用戶的心理和生理體驗。因此,醫療設備將走向可定制化、精細化,未來可以優先布局離市場最近的精準診斷領域;通過輔具將醫療的專業內容可視化;更專注細分領域醫療設備的用戶研究與人因工程。
趨勢之五:產業進入全齡化的市場時代。首先,中國老齡化加劇,養老地產相關的養老金融,互聯網養老,養老零售、服務、醫療,老年文娛、教育等領域都將有大規模市場需求。其次,中青年也變成大健康產業的消費主體,面向中青年的“美學+健康”服務,例如養生、醫美以及產后恢復等行業將成為新的趨勢。最后,二胎政策下,兒童健康產業相關軟硬件管理系統也迎來快速發展。另外,具有差異化的、全齡通用的康養休閑類產品將成為爆品方向。
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考驗著我們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行業,浪尖以全產業鏈為出發點,發揮設計創新的動能,助力抗疫資源的運轉和鏈接。“大危必有大機”,他們以前瞻性的視角快速發布行業動態、趨勢,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正如,羅總在工業設計雜志的采訪中說道:“讓設計創造價值,讓社會更加美好,是浪尖的初心?!?/span>
結語
浪尖這場轉型之路從2002年成立第一家模具廠開始,到現在已有18年時間。在此過程中,浪尖清楚規劃了內在架構和未來發展的藍圖,跳出了傳統意義的設計服務,將科技、設計與商業綜合考慮,真正以提高效率、發揮設計商業價值為目標,力求扎入產業鏈深層。
對內,浪尖以企業、行業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系統的、有計劃的著力于提高設計實踐能力、建立跨學科基礎研究、提高業務配套能力,像用戶研究院、CMFT實驗室、參數化研究以及內部設立創新架構師等,不斷的去探索、延伸和實現設計力,建立起浪尖以設計為核心的資源體系,驅動浪尖觸達更多的領域。
對外,浪尖一方面以務實的態度服務客戶,根據不同的客戶和項目,有針對性的、靈活的鏈接不同資源,交付成本更低、高效、系統性的設計創新,為客戶創造價值。另一方面著眼于未來,向用戶、企業和社會傳遞設計理念,成為他們應對未來不確定性和挑戰的引導者。
正如訪談中羅總多次強調的那樣:浪尖的轉型才剛剛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在他們的業務架構中還有許多內容需要填充和加強,每一步都是挑戰,考驗著管理者的遠見和魄力,需要組織時刻保持靈活性與超強的學習能力。但無論前路如何艱難,最終仍是那句老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關導讀:浪尖,全產業鏈設計創新先行者(上)
——<END>——
注:以上文章來源于BDDWATCH ,作者儷酈